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
“竹居城市”新城市建设模式的探索--一条生态、文化与产业创新的融合之路
来源: 作者:邵长专 发布时间:2024-04-29
  

“竹居城市”是一种以竹子为主要材料,融合生态、文化、产业和城市空间和谐统一的城市发展模式。实施策略包括文化赋能、存量替换和增量添彩三个方面。评价标准包括竹材应用、生态环境指标、低碳生活指数、文化传承评价和社区发展评估等。“竹居城市”的建设有助于推动城市发展、产业进步和人民生活需求的满足,同时具有文化、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等多重意义。


作为世界上竹子种类最多、竹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竹子种类高达837种,竹林面积早在2021年就已达到756.27万公顷,占森林面积的3.31%。中华民族也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利用竹子的民族,竹子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直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并深深地影响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产生活。
中国对竹子的研究和利用最早可见于仰韶文化陶器的纹样记载;中华大地各民族将竹子作为建筑材料的历史也十分悠长,相关遗址同样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南方各省尤其少数民族地区竹楼竹屋向来是主要的传统民居形式之一,清代的《粤西琐记》也曾记载彼时两广地区的民居特点,“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墙,墙以竹;不板而门,门以竹;其余若椽、若楞、若窗牗、若承壁,莫非竹也”。此外,竹子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服饰文化的一部分,从始于先秦的竹篦、竹冠等服饰用品到少数民族的竹编服装,再到如今的高科技竹纤维服装都体现了这一点;竹笋等农产品作为传统美食早已融入中华饮食文化;而竹筏、竹船、竹桥等自古就是江南水乡的重要交通工具和文化符号。

图片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苏轼《於潜僧绿筠轩》中的名句深刻展现了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进程与精神文明发展中的深远影响。竹子独特的生物特性使其形象与中国人所追求的虚怀若谷、甘贫守节、顽强不去等品节高度重合,“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也使竹“岁寒三友”和“四君子”之列。由此可见,竹子以其独特的魅力不仅贯穿了人们的衣食住行,还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如今,中国的竹产业更是横跨一二三产业,通过技术创新,中国对竹子的开发利用已突破传统领域。竹加工产业社区发展评估链的上游主要涉及竹子及其提取物;中游则包括各类竹制品,如竹建材、竹食品、竹炭、竹家具等;而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包括但不限于造纸、建筑、家居和旅游等领域,且新产品研发还在不断涌现。2022年,竹产业产值已增至4153亿元,而根据《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值将达到7000亿元。

1

“竹居”概念

图片


图片


面对全球环境保护的严峻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诸多要求,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了《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鼓励主要竹产区因地制宜拓展上中下游产业链。该计划旨在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稳妥推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同时有助于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一把抓。此外,中国政府也一再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些都指向了我国繁盛的竹文化与竹产业。

图片


我们该如何顺应国家政策,将我国丰富的竹资源、竹产业与我国的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进而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面对这样的提问,我们提出了“竹居城市”这一全新的概念。

图片


“竹居城市”作为一个全新概念,超越了传统的“宜居城市”、“森林城市”等既有的城市定位分类,将“以竹代塑”这一前沿理念作为核心,把城市特色产业与城市建设相互融合,深入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竹居城市”中,竹子不再仅作为环境元素存在,而是成为构建城市的重要原材料。高楼大厦、公共设施、家居用品,甚至是交通工具,都可以由竹子作为主要材料制成。这种将竹子全面融入“吃、住、行、游、购、娱”的方式也应和了宋代文人舒适所言:“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同时,这种将竹子和城市全方位融合的方式体现了“竹居城市”的内涵。首先,这样的结合可以充分体现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展示竹资源可持续、可再生的巨大潜力。其次,这样的融入可以使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打造独特的城市风貌,进而借助城市相关的可持续政策措施实现低碳发展,为居民提供了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图片


另外,“竹”与城市的概念碰撞展示了“竹居城市”中文化扮演的关键角色,城市对本地文化的保护地方特色的弘扬使得城市更具魅力和吸引力,并引导了多元文化元素的引入和城市文化内涵的丰富,为居民提供了更加立体的文化生活体验。
因此,“竹居城市”是在把“森林城市”、“低碳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和“宜居城市”等概念加以融合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产业、环境、文化与城市空间的和谐统一。

2

实施策略

图片



正如《雅典宪章》引言所述的:“自有历史以来,城市的特征,均因特殊的需要而定”,“竹居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同样需要立足城市发展、产业进步和人民生活三个角度发掘源动力,并探讨具体的实施策略。

图片


1. 城市发展要求

在城市发展中,城市区域复兴、城市形象展示和城市产业发展是三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键要素,共同构成了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目前以竹产业为主要发展产业的大多是欠发达地区,所以实现城市复兴是构建“竹居城市”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营造美好的 “竹居城市”生活场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生活。这样的努力不仅能让居民享受到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也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地域产业发展与 “竹居城市”建设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在“竹居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产业内容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这样的发展策略不仅为城市带来了生动的外在活力,更赋予了城市最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有助于推动竹产业的创新发展,吸引相关产业的集聚,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此外, “竹居城市”建设可以营造城市形象名片,提升城市的认知度;也可以通过塑造独特的城市风貌、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城市文化力、向心力的凝聚。这样的努力有助于形成鲜明的城市性格,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同时,城市形象的提升也将助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等资源汇聚于此,推动城市的全面进步。

2. 产业进步需求

首先,推动“竹居城市”建设有利于从多个维度深入挖掘并满足其产业发展需求,认清产业形象展示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重要手段的地位,精准把握竹产业的特质,通过精心策划和设计,打造与城市文化、自然风貌相融合的产业品牌。这样的品牌不仅能够凸显“竹居城市”的独特魅力,还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与城市捆绑的独有产业形象。
协同发展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竹居城市”建设指导下,竹产业发展将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而是向着三产融合,“文商旅科体”协同发展的局面发展,促进产业间的互补与共赢。同时,这样的发展模式还能有效带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反过来为“竹居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数字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前所未有,数字语言成为提升产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关键。“竹居城市”建设可以把握数字传播优势,跳脱实体城市形象局限,运用现代传播和信息手段,将“竹居城市”的产业形象和文化内涵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通过构建城市IP、营造数字化宣传平台、开展线上营销活动等方式,城市形象和产业可以得到有效推广,其认知度和影响力也将在社会大众中得到提升。

3. 人民生活需要

城市发展与建设应贯彻“以人为本”原则,人民生活需求是城市规划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考量因素。
作为人民生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居环境是衡量一个城市先进程度和宜居程度的重要指标。“竹居城市”理念致力于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同时,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另外,在产业进步的带动下,“竹居城市”建设有利于推动城乡协同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和城市复兴,让城乡居民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图片


其次,“竹居城市”建设着眼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建设富有特色的文化设施,增强城市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有助于营造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提升城市的认知度,更能凝聚城市文化力、向心力,形成独特的城市性格,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置业就业情况一向是人民实现自我价值、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环节。“竹居城市”的建设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鼓励在地就业,让人民群众能够在家乡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实现稳定增收。同时“竹居城市”的建立及配套的产业发展能够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和发展空间。通过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个体收益,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基于城市、产业和市民生活三方面的发展需求,可以归纳“竹居城市”的总体规划目标:提升城市形象、促进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市复兴;助力三产融合、实现共同富裕。

3

规划策略

图片

“竹居城市”规划应当按照整体到部分的层次开展,整体规划完成后进行城市节点的重点突破与分步实施。这个过程中除了需要从城市角度出发,明确“竹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功能分区、交通组织、景观规划和实施路径等,还需要挖掘“竹居城市”建设所能依靠的政策支持,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吸引更多企业和个人参与“竹居城市”的建设。此外,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进行推广,宣传竹子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策划一系列竹文化活动,提高市民对竹子的认识和关注度也十分重要。

图片


1. 设计策略及内容

“竹居城市”实施的设计策略主要围绕“文化赋能”、“存量替换”、“增量添彩”三个手法展开。“文化赋能”即以文化为引领、产业为带动,发掘文化遗产、竹产业中以文化美为精神内涵的地域美,以此推动“竹居城市”建设;“存量代换”要求以“以竹代塑”、“以竹代木”、“以竹代钢”为指导理念,以场景替换和置入新用途的方式对建筑进行适应性改造,同时尽可能多地保留其历史特征和特点,寻求使建筑物适应当前需求的新方向,这“增量添彩”是指文化特色主导的增量设计方向,通过实现产业进步、城市发展和生活满足的有机统一。
“竹居城市”的建设设计范围涵盖“吃穿住行游购娱”等城市生活领域,在可以直观感受到的竹建筑、景观园林、公共空间之外,竹产业、竹商业、竹旅游等的发展也应纳入设计规划,结合竹文化、建设实体和竹产业等,打造完整的城市“竹生活”。

2. 运维与持续发展

“竹居城市”的建设应当放眼“城市全生命周期”的手段,这要求在完成前期的规划和建设实施后,应当继续保持良好的城市运营维护管理,真正实现城市的持续发展。
首先,对竹建筑和其他竹设施运营维护阶段进行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可以确保其长期稳定的使用效果并保持城市景观的整洁和美观。
其次,合作与交流可以为“竹居城市”运营注入活力。因此应当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竹居城市”的建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同时,继续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最后应当发挥创新与发展的关系,不断促进城市更新和产业创新,促进竹产业并拓展竹子的应用范围。同时,加强宣传推广工作,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认知度。

图片


4

评价标准

图片


图片


正如吴良镛先生所言:“评价一个城市的优劣,不仅要看它的规模大小、经济强弱,更要看它的文化品位、人文精神和生态环境。”“竹居城市”的构成并非简单的物质堆砌,而是一个涵盖了生态环境、建筑设计、文化传承、社区发展等多方面的复杂系统,这也决定了其评价要素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复杂。
在这里,我们仅是对其组成要素和认定标准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索,希望为将来终能制定这一标准做出贡献。
在这里,我们仅是对其组成要素和认定标准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索,希望为将来终能制定这一标准做出贡献。

评价组成要素:

竹材应用:竹子是“竹居城市”的标志性材料,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这体现了其作为可再生资源的优势,及其美学价值和环保理念。
生态理念: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低碳生活:城市通过推广节能建筑、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等措施,降低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同时鼓励居民采取低碳生活方式,共同营造低碳、环保的城市环境。
文化传承:城市重视本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弘扬地方特色和历史文脉。同时积极引入多元文化元素,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社区发展:城市注重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完善的社区设施和服务,如公园、学校、医疗机构、商业设施等。同时,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
社区发展:城市注重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完善的社区设施和服务,如公园、学校、医疗机构、商业设施等。同时,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

评价认定标准:

竹材使用率:竹材在城市建设中的使用率达到一定标准,如建筑外立面、内部装修、公共设施等竹材的应用比例。
生态环境指标:城市绿地覆盖率、空气质量、水质等生态环境指标达到或超过相关标准,确保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低碳生活指数: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方式普及程度、碳排放强度等低碳生活指数达到一定水平,体现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
文化传承评价:城市在文化传承方面的投入和成效,如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活动开展等,达到一定水平,体现城市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
社区发展评估:城市社区设施完善程度、居民满意度、社区活跃度等社区发展评估指标达到一定标准,反映城市的社区建设和发展水平。
除了上述“竹居城市”评价标准的构想外,我们也参考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园林生态城市以及国际森林城市的评价指标,并结合竹居城市的特色进行综合考虑。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评价标准:
1.生态环境与绿化建设
城市绿地率:要求竹居城市内各类绿地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百分比达到一定标准,特别要强调竹林的种植与保护,形成独特的竹居风貌。
城市绿化覆盖率:强调建成区内所有植被(包括竹林)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百分比,体现城市整体的绿化水平。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确保城区人口人均拥有的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一定标准,且公园绿地中应包含一定数量的竹林,以满足居民的日常休闲游憩需求。

2.竹居特色与文化传承

竹文化保护与传承:强调竹居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包括竹艺、竹编等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与创新,以及竹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融入和体现。
竹产业发展:鼓励竹居城市培育和发展竹产业,形成产业链,推动竹产品的创新和市场化,提高竹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

3.居民生活与社区建设

人居环境改善:注重改善城乡居住环境,特别是竹林周边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社区竹居文化建设:在社区建设中融入竹居文化元素,打造具有竹居特色的社区环境,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4.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能力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强调竹居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创新能力提升:鼓励竹居城市在竹产业、竹文化等领域进行创新探索,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这些评价标准可以根据竹居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细化和量化,以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通过这一评价体系,可以全面评估竹居城市在生态环境、文化传承、居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表现,为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5

结语

图片

“竹居城市”是一种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城市形态,它融合了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城市图景。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我们将有机会更多地看到“竹居城市”的影子,彼时城市发展将达到帕特里克·格迪斯在《进化中的城市》中描述的理想“城市不再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一旦发展,他们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



会员中心
中国竹产业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62735号-1
网站建设博乐虎公司

首页

会员中心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