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
竹编历史: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史的技艺!
来源:藏品票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2-01
  

竹子的利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苏轼曾经说过“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竹之清淡、正直与坚韧的美好品格,世代相传。先民们因地制宜、因才施用,将竹子编制成一件件实用精美的用品。



张三石竹编作品.jpg
张三石竹编作品




01
古 代 时 期

考古资料证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代先民们就已经开始用竹子制造竹器。属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发掘的陶器底部有竹编织物的印痕,南方良渚文化遗址发掘了大量的竹器纹饰的印纹陶器。到春秋战国时期,竹器制作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生产部门——竹器手工业,竹器制品已在当时广大民众生活中,成为“养生送死”不可缺少的物品。

与此同时,竹的利用率得到扩大,竹子的编织逐步向工艺方面发展,竹编图案的装饰气味越来越浓,编织也日渐精细。例如战国竹扇珍品,湖北江陵马山砖厂出土。短柄,扇面略呈梯形,用涂红、黑漆的细薄篾片,织成斜式矩形图案,在矩形纹内,又编织出连续的小“十”字形纹,四周以较宽厚的竹片为骨架,靠近柄的一侧,有两个长方形孔。编织工整,纹饰优美,制作精巧,像这样完整的战国竹扇,甚为罕见。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带竹席纹的陶片.png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带竹席纹的陶片1.png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带竹席纹的陶片


战国竹编扇纹样图.jpg

战国竹编扇纹样图


现代仿战国竹编扇.jpg

现代仿战国竹编扇



秦汉时期的竹编沿袭了楚国的编织技艺,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铜马车”底部铸有方格纹,据专家分析,这方格纹就是根据当时竹编席子编织的方格纹翻铸的。自旧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竹编从最初的竹器纹饰用作装饰印纹到竹器制品成为人们的必需品,这一时期属于竹编工艺生活用具阶段,竹编用具款式、功能多样化,编织技法丰富精细。

竹编发展至唐宋时期,竹编被巧手工匠们持续创新,开发并制成小玩具,竹编花灯等,而不仅仅局限于之前的生活用具阶段。灯节活动自唐代以来就在民间流传,至宋代已经十分流行。一些达官贵人往往会请制灯艺人创制精致的花灯。其中,龙灯起源于汉代,到宋代更为盛行。龙头,龙身大多以竹篾作内骨编制而成,龙身上的鳞片也往往用竹丝扎结。还有一种叫“竹马戏”的民间小戏。自隋唐起流传至今,戏的演出与马相关,如《昭君出塞》等,演员骑的马都用竹子做成。这一时期,竹编开始与传统节日相融合,逐渐走入人们的娱乐生活,竹编也多具趣味性和创新性。



竹马戏.jpg

竹马戏



明代初期,江南一带从事竹编的艺人不断增加,游街窜巷上门加工。竹席、竹篮、竹箱都是相当讲究的工艺竹编。益阳的水竹凉席就创始于元末明初。明代中期,竹编的用途进一步扩大,编织越来越精巧,还和漆器等工艺结合起来,创制了不少上档次的竹编器皿。明清时期,特别是乾隆以后,竹编工艺得到全面发展,江浙一带出现了竹篮。清道光同治年间,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的瓷胎竹编诞生。至此,竹编工艺跨入了名副其实的工艺品阶段,竹编技法和竹编图案越来越丰富,粗略统计已有150多种编织方法。



瓷胎竹编.jpg

瓷胎竹编



02
近 代 时 期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南方各地的工艺竹编勃勃兴起,竹编技法和编织图案得到完善。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的竹编工艺逐渐复苏。20世纪50年代以后,竹编技艺迎来艺术美誉,开始正式地被列入工艺美术行业,竹编工艺也尝试着突破传统,大胆革新,加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符合现代生活美学的竹编产品。

例如在1990年以后,被评为“中国竹编之乡”的青神县。青神竹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青神先民用竹篾编“箕”养蚕,初步形成一套竹编技艺。唐代张武率县民编竹篓填石拦“鸿化堰”,提水灌溉农田,使竹编得到更大发展。明代青神竹编应用更广,青神人余承勋进京考取进士后授职翰林院修撰,他所用的书箱、膳食盒等均以竹丝编织而成。 

入清以后,青神精美的竹编宫扇声誉鹊起,被清廷列为贡品。民国时,青神竹编继续传承发展,县人曾编成细竹丝斗笠,写上“抗战到底”的字样,用以慰劳抗日将士。青神竹编大致分为平面竹编、立体竹编和瓷胎竹编三大系列几千个品种。其中,较绝的是平面竹编,平面竹编按照每平方厘米织人的丝数由少到多为标准又分为中档、高档和精档系列,其精品是指每平方厘米用48根以上的柔软竹丝蒙在书画面上,按图案样式,用“竹针”挑拨竹丝,编织成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新中国成立后,青神竹编进一步发展创新,编织出名人字画、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等多种精美的艺术品,用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编成的《中国百帝图》、《清明上河图》等,曾多次荣获国际国内金奖。



竹编画制品《中华国宝图》.jpg

竹编画制品《中华国宝图》


竹编画制品《清明上河图》.jpg

竹编画制品《清明上河图》



03
传 承 意 义

如今,竹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道路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考工记》中有这样的文字:“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真正的工匠,不仅仅是简单的制作,而是创造,记录,坚守,每一个步骤都缺省不得,这些手工技能被祖先传承下来,被我们接过,带着年月的年轮,带着水土的厚度,带着感受的温度,希望能够通过我们再传递到更多人们的手里。

来源:藏品票    图片源自网络



会员中心
中国竹产业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62735号-1
网站建设博乐虎公司

首页

会员中心

电话